新華社北京4月21日電 題:以營商環境更優,讓經營主體無憂——首季中國經濟一線調研報告之五
王希、趙文君、于祥明
全國新設經營主體606.3萬戶,其中新設民營企業、外商投資企業同比分別增長7.1%、4.3%;民間投資由上年全年下降,轉為同比增長0.4%……開年首季,一系列最新數據彰顯我國經營主體的發展活力。
水深則魚悅。記者在多地調研中了解到,今年以來,各地各部門以經營主體需求為導向,以更加務實的作風、更加有力的舉措,推動營商環境持續優化提升,為經營主體帶來更多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直面經營主體關切破解難題
機器低鳴聲中,一粒粒綠豆大小的顆粒硅被源源不斷制造出來……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的中環產業園內,內蒙古鑫環硅能科技有限公司的生產線有序運轉。去年,這家新材料企業平均每個季度要迎來兩次涉企檢查,今年一次還沒有。
“檢查少了不意味著監管松了,而是更精細了。”公司企業安全管理部經理譚新元說,有關部門按照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等級來開展檢查,信譽好、等級高的企業,檢查也就相應減少了。
今年1月3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嚴格規范涉企行政檢查的意見》,首次對涉企行政檢查作出系統全面規范。連日來,各地規范涉企行政檢查紛紛亮新招、展實效,“亮碼入企”“掃碼檢查”“碼上監督”,切實為企業發展減輕負擔。
規范涉企行政執法,是各地各部門回應經營主體關切、提升發展信心的一個縮影。
圍繞“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各地各部門更加注重靶向發力,把精力和資源重點放在市場準入、企業負擔、執法監督等經營主體“急難愁盼”問題上,努力做到無事不擾、有求必應,讓企業大膽闖、放手拼。
如何破解土地、人才、資金等要素瓶頸,各類經營主體十分關注。
今年年初,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召開的2025年監管工作會議明確提出,推動支持小微企業融資協調工作機制落地落細落實,有效滿足企業融資需求。
各地也在加大力度探索。例如,海南支持采取靈活的土地供應方式,推動土地混合開發利用、用途合理轉換;安徽通過建立省市縣三級協調機制、創新數據化服務模式等舉措,破解小微企業融資難題……
營商環境好不好,企業家感受最直接、理解最深刻。
從調研座談、信件溝通,到舉行外資企業圓桌會,再到民營企業家在“新春第一會”上“站C位”“唱主角”……近段時間,不少地方和部門堅持問需于企,建立完善企業家參與涉企政策制定機制,面對面聽取意見,實打實解決問題。
今年3月份,全國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增長13.2%。
“盡管當前面臨諸多挑戰和壓力,中國依然穩步向前。”雀巢集團首席執行官傅樂宏說,中國持續擴大內需市場、優化營商環境,我們始終堅信,這個擁有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展現強大韌性的經濟體,必將為全球投資者創造更多機遇。
聚焦更高效更精準升級服務
日前,福州新榕城市建設發展有限公司職員李宇坤登錄福建省網上辦事大廳,發現一天前提交的建筑工程施工許可證、新建民用建筑防空地下室同步建設申請已經通過審批,可以直接下載電子版證照了。
李宇坤感慨:“過去建設項目施工許可多個證照需要分開辦理,要往窗口跑好幾趟,現在點點鼠標、網上提交材料,真是省去了不少奔波的煩惱。”
這是福州以推進“高效辦成一件事”為牽引,不斷提高政務服務水平的縮影。
“目前福州市已推出企業類‘一件事’32組,個人類‘一件事’16組,實現‘一窗受理,一表申請、一網通辦、一次辦好’。”福州市行政服務中心管委會審批處工作人員謝軼博介紹。
企業信息變更“一件事”、信用修復“一件事”、開辦餐飲店“一件事”……記者注意到,以數字化改革和流程再造為核心,各地不斷優化政務服務,一件件關乎企業和群眾切身利益的關鍵小事,辦理更高效、服務更精準。
例如,海南積極構建海南自貿港“高效辦成一件事”服務體系,在高質量抓好國務院部署的“高效辦成一件事”主題事項落實應用基礎上,推出12個以上海南特色“一件事”主題服務。北京市昌平區加大政務服務數字化賦能,持續打造“昌通辦”“昌快干”營商環境特色品牌。
“優化政務服務、實現高質量發展,對優化營商環境具有重要的牽引帶動作用,‘窗口’效應非常明顯。”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產業經濟研究室主任魏琪嘉認為,除了“高效”,關鍵還要“精準”,要聚焦廣大經營主體關心的重點環節、重要事項,從流程優化、程序優化兩方面著手,不斷提高服務質效。
法治護航企業無憂前行
今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建立健全涉企收費長效監管機制的指導意見》,首次在國家層面提出建立健全涉企收費長效監管機制,形成對涉企收費的全過程閉環監管。
在四聯創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廖承濤看來,建立健全涉企收費長效監管機制,全面規范涉企收費行為,不僅直接減輕企業負擔,更有利于以法治的確定性穩定市場預期。“只有在公平規范有序的法治環境中,企業才能放心去發展。”
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今年以來,各地各部門持續推進法治建設,打出一系列“組合拳”。
惠企減負降成本——除了事關涉企行政檢查、涉企收費長效監管機制的政策文件外,修訂后的《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公布,將于2025年6月1日起施行,切實維護中小企業合法權益;3月2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加快加力清理拖欠企業賬款行動方案》。
維護企業合法權益——加快推動民營經濟促進法立法,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堅決破除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的各種障礙……更多標志性改革舉措將加快落地。
營造公平市場環境——針對地方保護、市場分割等問題,一系列更有剛性約束的制度措施出臺和實施。1月7日,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研究制定的《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指引(試行)》對外發布;4月20日,市場監管總局出臺的《公平競爭審查條例實施辦法》施行。
升級“硬”政策,也要提升“軟”環境,以柔性監管護航創新就是其中的重要實踐。
安徽一家新能源企業的負責人仍然記得,此前企業在研發新型吸熱材料時,因實驗室安全標識不規范被投訴。當地市場監管部門啟動“容錯機制”,認定為非主觀輕微違規,免予行政處罰并協助48小時內完成整改,保障了研發進度。
進一步完善信用修復制度,試行特種設備安全沙盒監管制度……如今,面對新業態新模式的快速發展,相關部門大力推進包容審慎監管,給市場以更多留白,給企業以更大空間。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蘇劍表示,錨定創新發展,更多經營主體在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等領域奮勇爭先,不斷增添經濟發展新動能。各地各部門要以更優的營商環境,呵護好廣大經營主體創新的活力、發展的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