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轉型綜改示范區內一在建項目。本報記者 王蕾 攝
春日的三晉大地,萬物競發。在“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我省以項目建設為抓手,掀起了一場以項目驅動產業升級、以創新引領經濟轉型的澎湃浪潮。
今年以來,全省多個重大項目相繼開工、投產,投資規模不斷攀升。
3月27日至28日,山西晉北采煤沉陷區新能源基地500萬千瓦光伏發電項目,分別在左云縣、云岡區和新榮區全面開工,標志著晉北采煤沉陷區新能源項目的正式落地。該項目總投資約210億元,建成后預計每年可向京津冀提供清潔電能93億千瓦時,節約標煤265.64萬噸/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718.96萬噸/年、二氧化硫排放617.51噸/年,約20萬畝采煤沉陷區地表將得到生態治理和修復。
2月15日,總投資70億元的泰山玻璃纖維(太原)有限公司年產60萬噸高性能玻璃纖維智能制造項目,在山西轉型綜改示范區陽曲工業園區實現一號生產線點火投產。該項目由中國建材集團旗下泰山玻纖投資建設,一、二期項目各建設2條年產15萬噸生產線,全面建成后將成為國內主要的綠色環保高性能玻璃纖維智能制造基地,打造全球領先的玻纖行業“燈塔工廠”。
在鞏固產業煥新成果基礎上,我省同步開辟產業發展新賽道。
太原中北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作為推進產教融合的科技創新園,充分發揮中北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太原能源材料學院的技術優勢,圍繞太原重大戰略需求,重點推進半導體產業、金屬材料、炭材料、新能源材料等領域發展。園區規劃控制面積不斷拓展,聚焦京津冀及東南沿海地區溢出產業的承接轉化,著力打造集國內領先的高端裝備制造、科技成果轉化等功能于一體的產業集聚區,吸引了大量新興產業投資入駐。
這些新興產業項目的落地和建設,不僅提升了我省相關產業的科技含量和競爭力,也為經濟可持續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正逐步改變我省以往依賴傳統產業的經濟結構,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數據是最好的佐證。省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1—2月份,全省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7.3%,比上年全年加快4.1個百分點。制造業投資同比增長10%,其中裝備制造業投資增長33.4%,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增長27.5%,均快于全省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投資結構更加優化。
項目謀劃易,落地難。如何破解土地、資金、政策、配套等要素制約?我省給出的答案是:以改革為動力,促發展。各開發區通過深化“承諾制+標準地+全代辦”改革,吸引了更多項目入駐,形成了產業集聚效應。山西轉型綜改示范區加快構建先進制造業、數字經濟和現代服務業“2+1”主導產業體系,做精一業、做強一鏈,發揮了主戰場主引擎作用。全省93家開發區的主要經濟指標實現穩步增長,進一步推動了區域經濟的協同發展。
改革促發展,絕非一句簡單的口號,其延伸含義正是以項目建設拉動經濟發展,已漸漸成為轉型山西自上而下形成的行動自覺和集體共識。
如今的山西,發展脈搏強勁躍動,項目建設勾勒美景。據記者了解,今年,我省將著力解決制約全方位轉型的卡點堵點問題,培育壯大推進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以高質量發展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山西實踐。